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政动态 > 部门动态

山丹:建强“党建链” 领跑“产业链”

发表日期:2024-06-26 17:05 作者:张峰
来源:甘肃山丹

走进山丹县陈户镇芦笋产业园的种植大棚,棚内一片绿意盎然,一排排芦笋整齐列队在田垄上,根根挺拔,青翠葱郁,工人们正在熟练地进行采摘、装车,随后被送至分拣车间,经过分拣、捆扎、切割、装箱、冷藏等流程后,鲜嫩的芦笋将销往外地。这是山丹县芦笋产业链党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山丹县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立足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土地碎片化、产业分散化、治理低效化“五化”问题,围绕做足“菜”文章,优化组织设置,融合4个乡镇、4个职能部门、6家经营主体和10个行政村成立山丹县高原夏菜产业链党委,同步组建西兰花、芦笋2个二级产业片区党委,推动组织建在链上、人才聚在链上、服务融在链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链上,示范带动群众致富在链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依“链”组建,助推乡村产业迭代升级

种植分散、不成规模,产品加工、流通能力薄弱,企业竞争力不强……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成为了芦笋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最大的困扰。

面对芦笋产业发展困境,该县打破行业壁垒、部门界限,采取“职能部门+村+企业”模式,县农投公司牵头,融合陈户镇岸头村、安鑫农副产品合作社等16家主体成立芦笋产业片区党委,推行“三张清单”工作法,片区党委征集“需求清单”12项,成员单位列出“资源清单”15项,匹配“工作清单”10项,促进不同隶属关系的产学研、链上企业党组织联建共建,破解了单兵作战、势单力薄的问题。

“党委成立以后,我们着重在延链补链上下功夫,流转土地3000亩,在清泉、位奇、陈户等乡镇建成种植基地3个,架设钢架大棚1400座,并建成果蔬精深加工生产线,对芦笋进行分拣、速冻、包装。”芦笋产业片区党委书记兰永强说。

除此之外,该县还瞄准最新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打造了集“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生态观光”于一体的芦笋庄园,融入芦笋元素建成餐饮中心、采摘园等功能区,并研发芦笋茶、芦笋汁等产品,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融“链”服务,筑牢产业提质硬核支撑

清泉镇芦笋产业基地中,县农投公司技术员尹超正在仔细地记录着每一株芦笋的生长数据,他时而测量芦笋的高度,时而检查芦笋的茎秆粗细,神情专注而认真。

产业发展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山丹县为更好服务芦笋产业发展,组建专家服务团,下派科技特派员4名,强化技术服务、产销衔接,攻克品种选育、病害防治等“卡脖子”难题16项,实现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依托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培训乡村产业人才130余人次。加强校地企合作,推动链上企业与甘农大等3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创新成果和高校智力资源向产业链流动。

看着一车车芦笋被运往青岛甚至出口至澳洲、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安鑫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负责人感叹道:“链上成员单位积极为我们协调了冷链运输车,并与市商务局对接办理了高原夏菜出口登记许可证,解决了我们产品运输和销售一大难题,也让种植户坚定了种植信心。”

该县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资金实施建祥仓储二期项目,整合成员单位优势资源,开展银企对接会、政策直通车等活动6场次,为企业扩大生产、对外交流等提供集成支持,推动产业链上资源要素由“空间集聚”变为“共融互促”,构建起产业发展的“红色生态圈”。

聚“链”攻坚,绘就村强民富幸福画卷

陈户镇岸头村曹秀琴夫妻俩熟练地切断芦笋,收割装筐。她脸上堆满了笑容:“今年芦笋价格还不错,一斤10元左右,我去年试种的芦笋,最近每天大概能采摘400斤,供不应求,成了市场上的紧俏货。”

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返回村里加入合作社当起了工人,群众不但得到了土地流转收益,还在流转的自家土地上务工,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

产业兴、农民富。该县充分释放芦笋产业链“磁吸效应”,引导清泉镇东街村、位奇镇位奇村等5个村采取土地租赁、入股分红等方式结盟发展芦笋产业,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依托链上经营主体吸纳5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让群众在家门口端起增收“新饭碗”。

“我们这个年纪也不适合出去打工,这个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可以帮家人照看孩子,在家门口也能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提起在芦笋产业基地上的工作,陈户镇岸头村村民陈学锋十分满意。(张峰)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地址:山丹县文化创意中心 邮编:734100 电话:0936-2722969 邮箱: shdxxhb@126.com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