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幸福河湖构建人水和谐生态画卷
山丹河,古称弱水,是黑河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92公里,其中山丹境内151.92公里,是山丹县绿洲主要的水源。它自祁连山山脉腹地由南向北,滋养了焉支山,造就了山丹军马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蜂腰之地,境内丘陵起伏,气候复杂多变,干旱少雨,水资源总量小、人均少且分布不均,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滋养山丹人民的“母亲河”开始出现断流,城区段河道破坏严重,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制约。为此,山丹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山丹河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幸福河湖,拯救山丹人民的“母亲河”。
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山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河湖长制,持续加强山丹河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实施了山丹河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完成总投资1.5亿元,疏浚河道10.02公里,建设景观带0.2平方公里,铺设人行栈道3.75公里,进一步优化了河道沿线景观及亲民便民设施,让群众看到山青、水美、岸绿的变化,感受到美丽河湖带来的福祉。
随着持续的改造与治理,山丹河城区段的景观带不断向西扩展,将山丹南湖生态文化(植物)园、艾黎·何克陵园、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彩虹山丹·如意花海、大佛寺等众多景点纳入其中,形成了一条长达12.5公里的景观长廊,让这里不仅是一个集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湿地景观、生物景观、水工程景观为一体的公益性景区,更是一个融合了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养生文化休闲体验等人文特色的山丹河(城区段)水利风景带。
为了最大化提高水域的利用率,在山丹河新城区段、如意广场西侧,建立了“叠水公园”景观带,作为“彩虹山丹·如意花海”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利用山丹河河水和地势高差,以如意文化为主题,通过建设如意桥、如意跨、观景亭、汀步、戏水池等景观节点,打造了一个集群众休闲、亲水体验、儿童娱乐、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景观。
此外,山丹积极探索“效益河湖”建设,推动河湖生态价值转换,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山丹县依托“佛山缘”旅游品牌和花卉产业,提出了打造以“如意花海,彩虹山丹”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综合体”,总投资约2.3亿元,以观光小火车线为轴线,向两侧农田区域辐射,全长4公里,规划占地面积2500亩,分三期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旅游集群效应,带动周边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构建起山丹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如意之旅”,促进乡村振兴,让生态河湖成为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以体验古韵山丹和古弱水文化底蕴为基础,在如意花海和祁店水库,举办炒拨拉节和祁店冬至民俗文化节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地方民俗文化旅游节会,形成了山丹河旅游的吸引核心和增长极,促进了山丹河旅游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幸福河湖建设过程中,山丹县还进一步强化河湖管护,探索创新河湖管护机制,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幸福河湖长治久清。推进智慧河湖建设,对重点区域、河段和敏感水域进行数字监控,河湖监管由“人防”向“人防+技防”转变。靠实河湖长责任,将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做到问题发现1处、整改1处、销号1处,河湖长制工作规范有序。
水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河流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因有河流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勃。经过新改造的山丹河,如同凤凰涅槃,展现出千变万化的美丽姿态,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人居的良性互动,绘出了一幅水清岸绿、人和业兴的秀美画卷,也奏响了一曲宜居宜赏、人水和谐发展的幸福长歌。(山丹融媒 杨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