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政动态 > 部门动态

山丹:农田“除白色” 农村“增颜值”

发表日期:2024-10-16 16:15 作者: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通讯员 郑淑莹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今年我使用的厚地膜保墒效果比较好,远胜于那些容易破碎且难以清理的薄地膜。而且政府还给补贴,我购买6公斤厚地膜,政府就补助我2.3公斤,这样的政策既划算又解决了农膜回收难的后顾之忧。”山丹县山羊堡村的农民张学海感慨道。

“这两年来,山丹县连续实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持续推广0.015毫米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聚焦土地流转大户,统筹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粮改饲等项目,推动项目共建共享,提升试点项目执行效果,实现农膜处置率稳定在85%以上的目标。”山丹县经济作物指导中心主任李建华说。

近年来,山丹县通过“政府倡导、企业带动、网点回收、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努力破解田间白色污染难题,探索祁连山浅山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动县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总结出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地膜保证金”“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典型模式,全县的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试点工作成效斐然。

“今年作物的长势很好,科学使用地膜,我的1000亩马铃薯种植全覆盖了全生物降解地膜,产量达到了3.5吨,另有600亩茴香、孜然地采用了加厚高强度地膜。孜然用了加厚高强度地膜后都没有浇水,产量还很好,收获后我还直接在上面又种了一茬甜玉米,现在都已经结果了,今年农作物总产量较往年提高10%以上。”种植大户陈文玉欣喜地说。

“我家的1000多亩玉米地,现在全靠机械化种植。使用厚膜无杂草,秋后还有专人回收废膜,省事多了。”种植大户梁克荣补充道。

山丹县通过落实部门支持、财政补贴、市场运作的工作方式扎实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扶持建设的2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年处理废旧地膜等农用塑料达5000吨以上,实现了废旧农膜的循环再利用。该县还坚持“谁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全面落实废旧农膜回收保证金制度,乡镇、村社审查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要把50元/亩的保证金作为前置条件,促使覆膜种植户自觉回收废旧农膜。

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户们捡拾废旧农膜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废膜得到了有效清理。“真没想到,以前田地里随处可见的‘垃圾’现在竟然能变废为宝,还能保护乡村环境。废旧农膜的回收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农户们纷纷表示赞赏。

“山丹县每年平均使用农膜约2000吨,其中地膜1800吨、棚膜200吨。今年,全县主要在玉米、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覆膜作物上推广应用了加厚高强度地膜18.83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7.9万亩。试点项目实施以来,有效减少了地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对我县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春介绍道。 

据了解,加厚高强度地膜的推广不仅保墒压草效果好,而且使用后拉力和韧性更强,碎片化程度低,残膜机械化回收效率更高,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操作。同时,它切实从源头上保障了地膜的可回收性,解决了传统地膜回收难、替代成本高的问题。而全生物降解地膜则具备传统地膜所不具备的自然降解能力,使用后能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避免了传统地膜回收难、回收不净造成的残留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长期影响。

“说起地膜,真是让人既爱又恨。以前农忙时,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丢弃的农膜,要么焚烧,要么掩埋。看着糟心不说,土质也受到了影响,连蚯蚓都不见了。地膜虽然能保温保墒、抗旱节水、抑制杂草,提高种地产量;但风一刮,树上挂满了残膜,地上、院子里到处都是‘白色垃圾’。埋在地里影响来年的收成,焚烧又污染环境,真是让人爱恨交加。”种植大户李玉兴感慨地说,“现在好多了,地膜回收后交到回收网点,次年还能享受补助地膜的政策。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村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由此,废旧地膜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成为山丹县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推手。它不仅有效治理了农用土壤和农村环境污染,更使散落于田间地头的“白色垃圾”变废为宝,为山丹农业的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地址:山丹县文化创意中心 邮编:734100 电话:0936-2722969 邮箱: shdxxhb@126.com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