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赓续文化血脉 谱写古韵新篇
丝路悠长,历史回响。推开山丹那扇凝炼着历史文明、赓续着底蕴文脉、辉煌着璀璨文化的大门,去感受饮马祁连、焉支叠翠、万国博览、硖口风云、培黎情深,还有胡腾蹁跹、四喜娃娃、山丹烙画等流淌滚烫的文韵和绵延传承的古韵!
山丹,一座位于西北大地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书写着文旅发展的新篇章,在赓续文化血脉的征程中,展现出无限的活力与潜力。
四坝文化:延续至今的文化根脉
四坝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丹县四坝滩,故被考古界命名为“四坝文化”。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四坝文化位于山丹河(古弱水)西南岸至川口河东岸的四坝滩上,规模较大,总面积约40多平方公里。
四坝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四坝人从文化本源上来说,有两个比较大的源,他们是马厂文化的继承者。同时,他们又保存了大量的开家文化成分。但三角形器盖、砷铜制品的大量存在,以及某些其他特点又与中亚文化接近。
遗址最初为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于1947年带领培黎工艺学校师生在此开荒时发现。1953年,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等人来此考察后认为这是早于沙井文化的一种新的文化,被命名为四坝文化。
随着考古界对四坝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史前河西走廊的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产基础、社会形态、民族构成、观念世俗、文化交流等相关问题研究也必将获得重大突破,取得新的进展可以说,深入研究四坝文化,将是打开河西地区史前文明之谜的钥匙。
汉明长城:穿越千年的边塞记忆
山丹县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山丹汉明长城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它蜿蜒近200公里,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大地,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山丹汉明长城是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存在。这里的壕式汉长城与土筑夯打的明长城,就像两个不同时代的使者,跨越时空在此相遇。尽管它们建于不同的年代,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它们的走向和长度几乎相同,汉长城在北侧,像一位威严的守护者,默默地坚守着最外层的防线;明长城在其内侧,仿佛是汉长城的亲密伙伴,两者相距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这种不同历史时期修筑却并行且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全中国范围内绝无仅有,这一独特性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专家们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焉支山:万国博览会的发源地
焉支山,历史文化名山,又称胭脂山、燕支山、大黄山,现代地理常标注为大黄山。坐落在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位于山丹县东南40公里处。东西长约三十四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年轻将领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进,过焉支山,击败匈奴,夺得河西地区,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以胜利的象征载入史册。后有公元609年,隋炀帝驾幸焉支山,举办“万国博览会”,召回27国使臣,写下了著名长诗《饮马长城窟》,使焉支山成为世界博览会最早的发源地而闻名天下。现在焉支山上,建有大型古典建筑,隋炀帝行宫,以展示当年隋炀帝西巡时的盛况。到了大唐盛世,李白、岑参、王维、韦应物、李昂等均有诗词吟咏,焉支山一度被称为神山。公元754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祀天下名山,他把焉支山看作雄镇甘凉的神山,便诏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即天下安宁、匡时济世之意,时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奉旨建宁济公祠,后称钟山寺。由时年28岁的河西节度幕府掌书记杨炎作《大唐燕支山宁济公祠堂碑》,以示纪念。
焉支山是历史名山、文化名山,也是焉支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匈奴的“天后山”到隋炀帝会见27国使臣,从霍去病过焉支山战匈奴到红西路军浴血奋战,焉支山文化,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的丝路故事一直在延续。
山丹军马场:延绵千年的牧马传奇
山丹马场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这里地域广阔、水草丰美,是天然的好牧场。
据介绍,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山丹放牧,是古代畜牧业的中心。此地,初为月氏游牧地,后被匈奴击败而西迁。匈雄踞祁连山,这里又成了浑邪王的主要牧地,人们立马王庙,把马当神灵敬供。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转战河西走廊千余里,打得雄踞此地的匈奴远徙他乡。继而,西汉在河西走廊设张掖、敦煌、酒泉、武威四郡以经略西域,设马苑寺负责马政,在四郡分设牧师苑,也就是牧马场,战时,驱马匹支前,和时,作后备仓库。彼时,四郡有66处牧师苑、30余万匹战马,成为西汉最大的牧师苑,此为山丹马场辉煌历史之肇始。
新中国成立之后,山丹军马场三代牧马人,风雨无阻,呕心沥血,以年最多存栏两万匹成品马的规模,输送全国各地军需民用,同时精心培育出了驮、乘、挽兼优的“山丹马”,为祖国新马种的培育繁殖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电影《牧马人》《文成公主》《和平年代》等30多部影视片先后在此拍摄,也是国内最佳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之一。
山丹非遗:时光沉淀下的绚丽瑰宝
非遗千载,赓续民族文脉艺萃。在广袤的焉支大地,剪纸、烙画、吹糖人、麦秆画、刺绣、山丹花馍等非遗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深深嵌入山丹这方水土的文明脉络深处。
那一幅幅精美的烙画,或展现着壮丽的河山,或描绘着生动的人物故事;那一张张剪纸,或喜庆吉祥,或充满奇思妙想。麦秆画则以其独特的质感和色彩,呈现出别样的艺术效果;刺绣作品上细密的针线,绣出的是生活的美好与期盼;山丹花馍造型别致,仿佛在诉说着民间的欢乐与祥和。
在山丹这片土地上,众多民间艺人宛如点点繁星,共同汇聚成了保护、传承、研发非遗的璀璨星河。山丹县深入挖掘整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类135项,公布了147名非遗传承人。成立省级非遗扶贫工坊4家,非遗研发中心1处,非遗传习所27所,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强大动力。
目前,全县建立了完备的名录保护体系,诸多非遗项目犹如珍宝一般被精心挖掘整理出来,非遗传承人恰似接力者,一代代传承着古老的技艺。非遗扶贫工坊、研发中心、非遗传习所,仿佛一个个温暖的港湾,稳稳地承载着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县文化馆与非遗研发中心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还不定期地举行传承活动,促使非遗的种子在人们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千载历史,绵延流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独特的精神。古韵山丹,这座小城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在这里,悠久的历史散发出久远的古韵气息,古老的名称传承至今,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探寻古韵,追忆故事,不由对这座小城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山丹融媒 杨建刚)
国家各网站
甘肃省网站
张掖市网站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地址:山丹县文化创意中心 邮编:734100 电话:0936-2722969 邮箱: shdxxhb@126.com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