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芦笋抢“鲜”上市
初夏时节,山丹县广袤田野上,一株株翠绿的芦笋破土而出,农户们穿梭于钢架大棚间,采摘、分拣、装车……忙碌的身影与青翠的芦笋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
作为全县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山丹芦笋以其高附加值、长效收益和绿色发展的特质,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走进陈户镇岸头村芦笋种植基地,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种植户陈正安和工人们忙碌地采收芦笋,现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陈户镇岸头村种植户 陈正安:一个钢架大棚占6分地,能够采500至600公斤。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目前,陈户镇建成芦笋种植大棚116座,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和自主种植实现多元增收。
陈户镇岸头村种植户 陈正安:近几年芦笋产业带动附近村民30至40人实现就业,人均纯收入8000到10000元。
陈户镇陈户村村民 周东:家离芦笋种植基地比较近,来去很方便,活也不太累。在这儿干活不但有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我觉得很不错。
在山丹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钢架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抢眼。大棚内,一根根芦笋翠绿挺拔,工人们忙着采摘、修剪、打包,一片繁忙景象。
山丹县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职工 陈剑:我们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和滴灌,每年产量一亩地能有一吨左右。芦笋25公分就达到采收标准,一天一采,八点左右开始采摘,一个棚一天能采300斤左右。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近年来,山丹县锚定“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依托富硒土壤和气候优势,坚持“以水定地”原则,严控高耗水作物,芦笋因其抗旱特性成为节水农业的典范。2025年,全县芦笋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建成标准化钢架大棚1000余座,年产优质芦笋占全省三成以上。目前,已与山东等地的7家芦笋加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以销定产。据统计,今年通过订单销售的芦笋占总产量的85%以上。(山丹融媒 黄东亮 拜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