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河西走廊万千气象丨甘肃山丹县:“农户账本”成了产业名片
清晨,农场主张军麻利地给羊添料,一边和父亲算起“羊财账”,满脸都是丰收的喜悦。
“今年肉羊长势特别好,年底能出栏七八百只,预计纯收入能有三四十万元,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谁能想到,如今的“领头羊”张军,几年前还只是靠天吃饭、养几只羊勉强糊口。那时遇到疫病只能听天由命,更没有稳定销路。而今的转变,正是山丹县羊产业蝶变的生动缩影。
山丹县地处北纬38度,牧草丰茂,羊肉品质上乘,山丹羊肉一路走高,先后拿下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跻身“甘味”知名农产品“好中优”目录,从地方特色食材逐渐升级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然而,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几年前,位奇镇一处养殖场突然暴发布鲁氏菌病,母羊大面积流产,饲养员也被感染,消息一出,周边养殖户人心惶惶,扩栏的积极性瞬间跌到谷底。“从那之后,不少农户就算有心思扩大规模,也不敢轻举妄动。”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主任高志卿回忆。
危机之下,山丹县将目光投向了“人才+科技”。一方面组建畜牧产业专家服务团,另一方面柔性引进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的权威专家,以市级重点人才项目《动物布鲁氏菌病一体化防控技术研究应用与防疫人才培养》为牵引,争取资金68万元,在全县8个乡镇全覆盖建立试验示范点,开展布病一体化防控。
数据显示,项目实施以来,全县羊布病平均阳性率从3.2%降至0.69%,防控成效显著。今年,山丹获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要人畜共患病一体化防控技术示范基地”,标志着科研与产业的协同进入新阶段,全县羊饲养量突破200万只。
养殖规模扩大后,产业链条的短板也逐渐暴露。长期以来,当地只有养殖环节,缺乏屠宰和精深加工,附加值难以提升。为补齐短板,山丹谋划并建成了投资1.5亿元的百万只肉羊屠宰精深加工生产线,实现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闭环。该生产线年产值可达7.5亿元,利税7500万元,新增就业150个以上,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还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了产品价值,带动养殖户增收和地方财政增长。
山丹县没有止步于此,继续建强人才链、延伸产业链。走进20万只光伏生态羊养殖示范项目,成群的肉羊住进了“光伏房”,屋顶覆盖的光伏板让“光牧结合”成为现实。
代场长马孝忠介绍:“我们选择的羊品种好、出栏快、肉质优,每年能出栏三四期,效益实实在在。”项目计划年内扩至4万只,发展前景广阔。与此同时,在焉支山景区,山丹探索“庄园经济”,打造以羊肉美食为基础、融合羊文化展示和休闲观光的“羊主庄园”特色IP,推动“畜牧+文旅”融合,让羊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魅力的新路径。
从张军家羊圈里的“致富曲”,到百万只屠宰加工生产线的“振兴歌”,再到光伏生态牧场与羊主庄园的创新实践,山丹县正在用人才赋能破解产业难题,用科技驱动延伸产业链条,让“养羊大县”蝶变为“羊产业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