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乐镇:“邻里小院”触达神经末梢,解锁乡村治理密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山丹县东乐镇积极响应,坚持将“邻里小院议事”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重要补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要事以及身边的小事,按照就近、就地、就事、就便的原则,在村民院落、文化广场、凉亭长廊等地,及时召开“邻里小院”民情会、恳谈会、“板凳会”。通过网格员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联合办事的流程,将乡村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
在东乐镇,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整洁通畅。温室大棚在春日暖阳下熠熠生辉,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孩子们在街巷中嬉笑玩耍,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画卷。这不仅是东乐农村面貌的美丽“蝶变”,更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邻里小院 家门口的“议事厅”
在东乐镇的各个邻里小院里,干部与村民围坐在一起,或拉家常,或谈春耕,或解纠纷。大寨村脱贫户刘鑫感慨道:“有了这个平台,我们能及时反映困难,提出建议,村上也能迅速解决。大家畅所欲言,有事好商量,众人齐出力。”
“今天是定期说事的日子,大家对村里有啥意见建议,尽管说;生产、生活上遇到啥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城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宗国几句朴实的开场白,瞬间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村民们纷纷提出路灯损坏、人居环境整治、自来水管网等问题,干部们认真倾听,详细记录,并现场讲解政策、出谋划策。
东乐镇党委书记褚鸿云表示,“基层干部是乡村治理的关键力量,引导干部深入群众,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是解决乡村治理难题的重要保障。”东乐镇依托11个“接诉即办”服务中心(站)、35个邻里小院,公开党政主要领导联系方式,推行“组织引领、一网统管、常态走访、定期说事、‘码’上响应、接诉即办”工作法,让干部与群众紧密相连。
快速响应 解决问题的“加速器”
“王书记,我们社有段路因低温天气出现路面凸起断裂,存在安全隐患,能不能赶紧修一修?”在山羊堡村邻里小院议事会上,群众对维修道路的呼声高涨。该村负责人迅速走访勘查,及时组织人力和机械对隆起路面进行破拆平整,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隐患。
“叶书记,邻居家的树冠长的太高,挡住我家烟囱了,说了几次对方都不予理睬,希望村上能出面解决。”村上了解情况后,及时出面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劝解,有效避免了双方矛盾升级。
通过“小分队”常态走访、“小院子”说事议事、“小平台”收集诉求、“小窗口”接诉即办、“小切口”移风易俗,东乐镇成功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余件,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不断攀升,乡村治理成效显著。
多元化解 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在镇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复杂的矛盾纠纷问题。全镇30余家种植大户、销售贩运个体商户,年贩运量超2万吨,但其经营场地多位于居民区内,规模小且存在以宅代市、占道经营、粉尘污染等问题,不仅制约了产业规模扩大,还引发周边群众诸多矛盾纠纷,亟需找到破局之法。
面对这些棘手问题,东乐镇积极探索,构建起全方位的多元化解体系,充分发挥“百姓参政团”的智囊作用,借助邻里小院、议事长廊等平台,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在短短时间内,便征集到关于场地平整、扬尘处理等方面的有效建议10余条,收获推动项目建设的“金点子”10余个,成功破解3个项目推进难题。在此基础上,东乐镇党委、镇政府整合各方智慧,积极争取到230万元衔接资金,在西屯村打造特色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这一举措不仅延伸了特色产业链条,拓宽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如今,在东乐镇,邻里小院已成为镇村干部贴近百姓的工作常态。通过听取社情民意、开展政策宣讲和志愿服务,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搭建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直通快递”,让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加通畅。(通讯员 毛子坤)
国家各网站
甘肃省网站
张掖市网站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地址:山丹县文化创意中心 邮编:734100 电话:0936-2722969 邮箱: shdxxhb@126.com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