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桥乡把毕业论文写在乡村振兴前线上 00后研究生的“乡土情怀”
“广阔乡村,大有可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思静将毕业论文的选题锚定在家乡发展上,用学术实践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乡土情怀。
作为一名品学兼优的00后研究生,王思静在筹备毕业论文时做出了与同龄人不同的选择:聚焦山丹县高庙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展开深入调研。“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深受触动,尤其是高庙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既是山丹县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更是观察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她介绍着选题初衷。
高庙村地处祁连山北麓,位于山丹县五大特色旅游景区地理中心,S590公路穿境而过,是连通国家4A级景区焉支山与亚洲最大马场山丹马场的必经之地,毗邻山丹“母亲水库”李桥水库,发展乡村旅游和“路衍经济”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当地通过共富油坊、民宿集群、非遗传习所、农特产品市集、知青文化、农耕文化传承等业态培育,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为充实论文内容,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她积极与乡团委对接,赴产业园实地考察,从民宿、罐罐席传习所、高庙好物集……每一处都留下她的足迹。通过采访乡团委工作人员和村民代表,系统梳理产业园从规划落地到业态培育的发展脉络,深切感受到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发展的奋斗历程和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决心。
“把毕业论文写在家乡大地上,写在乡村振兴前线上是我攻读硕士以来就确立的目标,希望结合这次考察成果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竭力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王思静说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像王思静这样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的青年学子正在增多。他们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田野间、写在产业里,用所学所长赋能乡村发展,生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术追求与责任担当。(通讯员 赵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