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户镇:以文明实践之笔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年来,陈户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党的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以创建全国文明乡镇为引领,统筹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文明铸魂强根基、产业赋能增动力、治理增效促和谐”的特色路径。

强化思想引领,厚植文明之根。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多维学习矩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关键少数”带头学,发挥领学效应。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月固定开展集体学习和研讨,村干部、党员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常态化学习,累计覆盖党员群众1000余人次,切实将理论学习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工作的举措。“百姓课堂”灵活学,推动入脑入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邻里小院等阵地,组建16支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打造“方言讲政策”“院落会”“田埂课堂”等特色品牌,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线上平台”常态学,营造比学氛围。通过“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APP推送学习内容,建立党员学习积分榜,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为文明创建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深耕文明实践,培育文明之花。坚持阵地建设与活动开展“两手抓”,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文明新风浸润乡土。建强阵地,织密服务网络。高标准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配套文化广场16处、农家书屋16个,培育志愿者队伍400余人,常态化开展各类服务。丰富活动,凝聚群众合力。按照“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原则,组织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文化惠民、扶弱济困等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次,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让文明实践成为群众“身边的温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成立16个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并设立“红黑榜”,组织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集中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通过“红榜公示”,放大榜样效应,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共识。典型引领,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开展“五星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累计推选县级道德模范3人、镇级先进典型136人,通过“红榜公示”“事迹宣讲”形成“学典型、当先进”的良好风尚。

聚焦融合发展,筑牢文明之基。坚持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以产业振兴带动村民增收、乡村焕新,让文明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做强特色产业,鼓起村民“钱袋子”。立足高原气候与资源禀赋,发展高原夏菜、科技制种、特色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建成千亩蔬菜基地2个、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培育农民合作社32家,带动就业2000余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7%以上,产业发展成为文明创建的坚实支撑。深化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深挖范营村老集市历史文化,打造“山丹老集·印象范营”农耕文化园,唤醒乡村记忆,串联生态资源推出“田园观光+民俗体验”旅游线路,借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新河驿农文旅交融产业园项目,举办杏花节、“长城王”西瓜节等活动,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让“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共享发展成果,绘就宜居“新图景”。实施寺沟村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村等项目,新建楼房4栋、平房12栋,改造道路26.5公里、美化亮化街道16公里,架设路灯516盏。深化农村“三大革命”“六大行动”,新建50吨污水处理站1座,创建清洁村庄16个,实施X210县道绿化工程,集镇绿化亮化水平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

深化基层治理,涵养文明之风。紧扣乡村善治目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民生保障为根基,以群众参与为动力构建“党建领航、多元协同、群众自治”的基层治理体系。兜牢民生底线,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三个总体稳定”要求,紧盯12类重点户,将104户264人监测对象纳入动态监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基层治理提供稳定的民生支撑。同步推进“爱心山丹”工程,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新建岸头、范营、西门3个互助幸福院,为农村老人提供温馨养老场所;建成公租房82套,改善干部职工居住条件,让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感受到治理的温度。织密党建网格,构建多元治理体系。强化党建领航,构建“12345+N”工作机制:以党委领导为核心,统筹网格与警格双网融合,联动综治、公安、司法三方力量,完善纠纷分流等四项制度,健全矛盾联调等“五联”机制,培育“百事服务团”等“N”支自治队伍,形成“一核多元、四轮齐驱”模式。今年成功化解复杂矛盾12起,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彰显多元协同的治理优势。深化村民自治,激发群众治理活力。打造邻里议事小院2个,为群众提供就近协商议事的平台。结合“党员固定活动日”集中议事,联动“三团”、红白理事会等平台,通过集中办公、上门说事,落实“诉求收集—分类交办—跟踪反馈”闭环管理机制,让群众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和受益者,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