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简析
索引号 | 6207250015/2025-00032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统计局 |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目录 | 山丹县统计局 |
生成日期 | 2025-04-28 11:01:48 | 是否有效 |
近年来,山丹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壮大“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发展”原则,以实施扩量行动、提质行动、延链行动、增效行动为路径,着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新高地。
一、工作进展情况
1、持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紧紧围绕“薯草菜羊马”富民产业发展,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提质量、增效益,集成发展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规模优势。加强富硒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以西兰花、生菜、娃娃菜、芦笋、马铃薯、油料等产业为重点,在清泉镇、陈户镇等乡镇积极引导和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富硒和有机基地及富硒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持续打造马铃薯国家级产业集群,争创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3家,“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3亿元以上。
2、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依托国有未利用地资源,加快建设现代种养循环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产业园区,全力推进千亩芦笋、千峰骆驼、万头肉牛等戈壁农业和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复垦宅基地土地、待开发荒滩土地发展设施农业,2025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0.4万亩,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
3、建设现代化制种基地。以优势产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层级结构清晰、空间布局合理、区城特色明显的马铃薯良种基地。在三类区的大马营镇、霍城镇、李桥乡建设马铃薯原种繁育功能区。加强马铃薯制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装备升级改造。推广土壤改良、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耕种收、耕地质量提升等标准化种植技术。
4、加快循环农业发展。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12万亩以上(含马场)。加快推进农业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融合,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以上。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广粪污还田技术模式,提升改造粪污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与配套装备,推动规模化标准养殖。加强废旧农膜源头治理,实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督促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落实划片回收机制。聚焦重点环节,大力开展田间尾菜治理和秸秆综合利用化。
5、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按照“结构调优、水耗调低、效益调高”和“先立后破、有保有压”原则,建立膜下滴灌、微喷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示范区,持续优化种植结构,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抗旱作物品种。持续加强工程、设备、农艺和管理等节水技术集成创新和配套研究,积极推广小麦浅埋滴灌,马铃薯垄膜沟灌及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增效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全面启动智慧化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和应用拓展,配套智慧灌溉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情况,实现灌溉用水的精准控制和科学管理。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受水资源利用红线限制,我县农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有限,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一般以精选、分装等初加工为主,销售主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少,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芦笋庄园、土豆驿站等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基地运营季节性强,用工多以临时性短期用工为主,稳定吸纳、聚集劳动力能力不足。三是龙头企业少,产业规模小,市场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全产业链发展力度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奖补等重点项目建设,健全完善基地灌溉、仓储物流、农产品交易等设施,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因地制宜盘活清泉镇、李桥乡、老军乡闲置设施农业资源330座以上,着力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设施林果等产业。
二是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加强与甘肃农业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良种联合攻关,结合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农机购置补贴、粮改饲、畜牧良种补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项目,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控、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等农业技术。全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智能水肥一体化面积1万亩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
三是深入延伸特色产业链条。围绕马铃薯、肉羊、高原夏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全力支持天泽农牧、芋兴粉业、神禾农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升级改造现有生产线,并加大招引预制菜企业力度,加快推进肉羊屠宰精深加工、驼奶深加工、蔬菜产品加工、燕麦草繁育及精深加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等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开发羊肉分割、羊肉和蔬菜预制菜、马铃薯全粉等市场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全县预制菜生产企业达到2家,从事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4家以上。
四是培育农产品品牌优势。以马铃薯、饲草、高原夏菜、肉羊、驼奶、中药材等产业为重点,积极引导和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甘味”和“富硒”认证,新建有机芦笋、西兰花2个千亩有机农产品基地。加快培育山丹芦笋、西兰花等一批产品品质好、特色足、效益高的有机农产品基地,力争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3个以上,争创“甘味”企业商标品牌2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