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山丹概况
政务公开 办事服务 效能监督
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丹概况 > 乡镇介绍

陈户镇

来源:甘肃山丹 2025-03-17 17:39

  

陈 户 镇


【概况】  

自然地理  陈户镇距县城东南30公里处,镇政府驻地岸头村,辖区位于东径10137分至10142分、北纬3750分至393分,总面积358.22平方千米,处于河西走廊中部,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辖区东连老军,南依焉支山,西接位奇镇,北靠龙首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土地东西狭长,属典型的缓坡农业灌溉区,北部、中部为平原地带,干旱缺水。土地类型以灰钙土和灌耕土为主。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热风、沙尘暴、霜冻、大风以及春季低温冷害等。境内水系主要有马营河流域和寺沟河流域,水源主要来源于祁连山脉和大黄山山脉。土地总面积358.22平方公里,折合53.73万亩。312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S315旅游专线(丰城-焉支山)穿境而过,陈花(陈户—花寨子)、新陈(新河—陈户)、化新(化工厂—新河)三条县级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资源特点  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便利自然条件。属典型的缓坡灌溉农业区。境内适宜种植小麦、大麦、胡麻、马铃薯、食葵、油葵、中药材、洋葱、瓜类蔬菜等。林果品有沙棘、杏子、李子、山楂;畜牧产品有羊肉、羊绒、牛肉、野兔;野生特产有蘑菇、黄参、发菜。自2018年开始,结合气候等自然因素,在寺沟村探索种植西兰花、西芹等高原夏菜。建成范营、陈户、东门、西门、岸头5家较大规模农贸市场,商贸繁荣。境内有新河驿、汉明长城等旅游景点

政区人口  198311月改陈户人民公社为陈户乡。2014年完成撤乡建镇。陈户镇,下辖山湾、孙营、范营、寺沟、周坑、陈户、三十里堡等16个行政村,2004年在黄草坝滩建成1个移民开发小区,已于2017年正式确立为焉支村,全镇共125个村民小组,7428户,22451人。

政治建设】2024年,陈户镇通过党委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方式开展学习教育45场次、专题党课6次、交流研讨6次。陈户镇党委下辖1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24人,其中女性党员172人,大专以上学历党员206人。2024年结合乡村振兴、党纪学习教育等中心工作,组织镇村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赴外考察学习2次,专题培训学习12次。落实党委班子成员与新任村党组织书记“一对一”帮带制,帮带新任村书记2名,实现“包联共抓”100%全覆盖。筑牢廉政思想防线,紧盯镇村党员干部作风问题靶向施治,通报批评镇村社干部50人次,廉政谈心谈话108人次,立案调查3件,党内警告3人,党内严重警告5人,开除党籍2人。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班子成员团结一心,清正廉洁,无违纪违法情况发生。按要求完成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星级争创评定工作,全镇评定五星级党支部2个。启动实施村干部“雁阵培育”计划,选优育强村干部后备队伍,储备村书记后备人选32名。打造岸头村、寺沟村2个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示范点,高标准建设“接诉即办”服务中心,配套建成“接诉即办”服务站16个。严把政治入口关和发展党员质量关,发展党员10。积极开展“七一”走访慰问,为3名符合条件的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等32名。

经济发展2024年陈户镇全年预算财政拨款收入1793.69万元,财政拨款支出1793.69万元。全镇1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47元。全年完成总播种面积10.3万亩,种植粮食作物6.1万亩,小麦3.8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26万亩,中草药播种面积1.02万亩,瓜果及香料作物播种面积0.15万亩全镇防检疫体系不断完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24肉牛存栏3700出栏1400头;育肥羊存栏10万只,出栏7.6万只;生猪存栏2700头,出栏8800头;肉禽存栏1.5万羽,出栏4万羽。

【项目建设】2024年陈户镇实施各类项目22项,共涉及资金1.37亿元,其中:投资950万元,实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10项;投资160万元,实施一事一议项目2项;投资220万元,完成陈户镇X210岸头段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平整土地1.2亩,新建蓄水池7,新打机井13眼;争取以工代赈项目省级资金400万元。重点实施陈户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瓜果产业基地附属设施建设项目、陈户镇芦笋产业园建设项目、陈户镇X210乡村振兴示范带造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改善环境为基础、以提升风貌为标志、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特色文化为内涵、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在整合优势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推动镇域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连线成片建设陈户镇乡村振兴示范带。

【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县委“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布局,按照全镇“一带一园一基地”发展规划,以高原夏菜产业基地为龙头,带动种植西蓝花10000亩、芦笋1400亩、马铃薯16000亩、其他特色作物10310亩,产业基地集群成势效应持续放大。投资3500万元建设陈户镇高原夏菜进出口基地建设(二期)项目,新建占地5000㎡速冻库一座,配套活塞井联压缩机组、蒸发器、冷风机、控制系统一套及管道、管件、支架等相关附属设施。新建建筑面积40070㎡办公宿舍综合研发楼,配套相关附属设施。项目建成后,将为高原夏菜产业延链、补链,不断拓展农业资源综合价值空间以及品牌化、市场化空间打下坚实基础。投资1100万元建设甘肃嘉泰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子加工厂及仓储建设项目建设14800平方米种子加工厂1座,配套储藏库房、加工车间、种子检验室、种子科研楼、晾晒场等基础设施,打造集新品种研发、生产繁育、科普实验、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种子产业基地,助推全县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建设通过项目争取、资金整合,大力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6个村文化广场建设实现了全覆盖,7个村建成乡村舞台。高标准打造东门村、沙河湾村文明实践站,实现16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镇村两级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7支 ,注册志愿者896人,全年共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90余场次。深入开展党创新理论宣传宣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邻里小院,开展“小院讲堂”32次,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文化为民、惠民、乐民,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和“村BA”、社火汇演、文化“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坚持把推进移风易俗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除陋习活动4次,签订党员干部抵制高价彩礼承诺书600余份。大力选树各类典型,推荐县级道德模范3人,五星文明标兵户22户,评选表彰镇级“好婆婆”“好媳妇”32人,五星文明户104户,焕发人人争先进、家家讲文明的乡村文明新气象,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

【社会事业2024年,陈户镇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实行寄宿加校车接送就学模式。现有教职工24人、小学生人139人,在园幼儿32名。陈户镇卫生院设门诊、住院部、功能科、中医科、放射科、检验科、公共卫生科等科室,现有医务人员18人,全年门诊接诊患者2785人,住院患者2604人,总收入139925万元,建立健康档案14742人,接种一类疫苗170针次2024年度全镇共出生人口111人(一孩58人,二孩45人,多孩8人;一孩出生率2.51,二孩出生率2.37,多孩出生率0.33)出生率5.21;死亡157人,死亡率7.42;同比减少46人,自然增长率为负2.21;已婚育龄妇女3544人,占人口比例16.74%,农村符合政策生育率100%。办理生育登记67对。

牢牢守好民生保障底线,202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3%81%以上,全年发放低保金533.3万元、特困供养金113.2万元、临时救助90.4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54.8万元、惠农补贴834.25万元,“雨露计划”两后生补助16.95万元,落实疫情期间劳务输转奖补政策,共为383名脱贫户务工人员发放交通补贴资金11.97万元。依托山丹县第二中心敬老院与中心卫生院,建成了陈户镇医养融合示范点,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养老”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

全镇全年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56起,成功调处256起,调解成功率100%,未发生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在全镇16个村、社主要路口和人口密集区域安装视频监控117个,形成了“组织全覆盖,管理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建立“互联网+网格化管理”平台1个,镇级网格员微信群1个,村级联户长微信群16个,以集约化平台提供精准化服务。全年举办常态化扫黑除恶、反邪教、禁毒、防范电信诈骗等各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40余场次

全年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5次,开展应急演练1次,消防安全等培训2次,深入学校、压气站等开展安全检查15次,发现并整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23处,加设道口桩12根,黄闪警示灯3座,减速带15条,安全警示标示牌6个。上报灾情4期,对57157人发放冬春救助资金29814.3元。

全镇现有食品药品监管对象103家,其中:食品销售店60家(包括小经营店32家);餐饮服务单位22家(包括小经营店5家,单位食堂1家,养老机构食堂1家);食品加工小作坊3家;医疗机构16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家。2024年新核查办证共16家,换证6家。监督检查380户次,餐饮具等产品抽检5批次,食品快速检测174批次,农产品检测360批次,合格率均为100%,网上巡查300户次。共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投诉举报18起,处置及时率100%,消费者满意率100%

【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整改整治生态环境问题,狠抓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按照“三清理、三整治、两推进、一美化”和整治农村“十四乱”的要求,常态化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00余吨,清理沟渠65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46吨;回收废旧农膜631吨,处理利用尾菜150吨,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200吨;新建卫生户厕91户、新硬化通村道路2公里。积极开展补植补造增绿工作,按照“立体绿化、彩色绿化、多树种绿化”的绿美廊道建设标准,在已有绿化基础上,增加常绿树种、彩色树种和花灌木,力求成行、成带、成片。苗木种植63390株,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500余亩,三北防护林种植1101亩,芦笋产业基地沿路沿线树木嫁接600余株。集镇中心绿化亮化美化全面升级,集镇搬迁点生态宜居“颜值”不断提升。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聚焦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成果巩固“八查八纠八提升”活动。抓好产业培育、技能提升、社会保障等工作,脱贫人口稳定增收,顺利通过国家和省市成效考核。全覆盖排查常住户2486户,集聚要素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寺沟村全面完成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任务,高质量通过了省市评估验收。全镇有寺沟、范营2个已脱贫村,于2018年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2024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47(统计)元。大力推进范营、寺沟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寺沟村着力打造乡村建设“明星村”,创建乡村建设国家级示范村,年内建成高标准特色住宅10幢,推动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提升同频共振;范营村创建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以“山丹老集·印象范营”为改造建设理念,高标准建设“一市(沿路集市)一场(中心广场)一巷(桥头巷子)一园(乡村文化体验园)一馆(乡贤能人馆)”为主的5个不同业态板块,重塑老集风貌,激发商贸潜力。


【行政村】


  山湾村

山湾村地处陈户镇以南,距镇政府13.2公里。东依焉支山,南与李桥水库交接,西至山马公路,北靠孙营村。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5741759人,常住人口136403人。有党员49人(女12人)。耕地面积5676亩,均属水耕地,退耕还林地2910亩。2020年山湾村换届选举之后,主任由村支部书记桑倩兼任,新选举副主任刘兆玉。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大麦、小麦、洋芋等为主,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

人居环境 配有垃圾斗9个,设立共享共管公益性岗位3名,定岗、定责、定段,逐步实现了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常态化。

民生保障 目前,全村有低保79169人,其中一类低保1119人,二类低保50108人,三类低保1123人,四类低保719人;特困供养户12户人。


孙营村

孙营村地处陈户镇东南,距镇政府7公里。东接范营村,南靠红山,西邻山湾村,北靠三支渠。平均海拔1960米,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年均气温3.9摄氏度,气候温差大,自然环境恶劣,属山丹县属二类地区。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5121516人,常住人口142245人。耕地面积7570亩,常年播种面积3730亩,作物以大小麦、大麦、洋芋为主,杂果林是孙营村一个特色产业,全村有以杏、李、楸、梨、苹果等为主的杂果林近392亩,果实品质优良远近闻名。有党员36名。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洋芋等为主。主导产业为养殖业,有肉羊7146只,牛664头。

民生保障 目前,全村有低保62122人,其中一类低保47人,二类低保4067人,三类低保1538人,四类低保310人;特困供养户1518人。


范营村

范营村位于陈户镇政府西南5公里处,寺沟河由南向北流经本村,陈马公路穿境而过。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6792139人,常住人口222642人。共有耕地7780亩,常年播种面积5380配水面积2400亩。劳动力人数1287人,其中外出务工1000余人。有党员69人(女12人)。2021年范营村换届选举之后,主任由村支部书记陈国雄兼任,新选举副主任王成林。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洋芋等为主。养殖主要以牛羊为主,有羊5146只,肉牛564头。

产业发展 2021年投资200万元,对范营村高原夏菜产业基地实施改造升级,带动周边15户脱贫户参与产业发展。

环境卫生 配备垃圾转运车1辆,垃圾斗2个,设立共享共管公益性岗位3名,定岗、定责、定段,逐步实现了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常态化。危旧房累计拆除43户。

精准扶贫 经动态调整,全村现有脱贫户62205人,三类户821人 ,至目前,已全部脱贫。


陈户村

陈户村位于陈户镇政府南3公里处,毗邻焉支山,旅游专线315线及陈马路穿境而过,是连接陈户、老军、马营等乡镇的中心。主导产业主要有制种、草畜三两类。陈户村现有5个社,5351492人,党员52人,(女11人,60岁以上10人)。2021年陈户村换届选举之后,主任由村支部书记庄德兼任,新选举副主任周元俊。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马铃薯等为主。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较快,现羊存栏2650只,肉牛存栏108头。

环境卫生 绿化美化一、二社街道。种植圆冠榆680株;榆叶梅210株;红黄刺梅260株。在本村原有3名保洁员的基础上,配备5名公益性人员,立岗定责,分片区分时段,加大村社环境整治力度。配备垃圾斗1个,小垃圾桶80个。改造厕所119户,拆除危旧房32户。

精准扶贫 全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共有60147人,至目前已全部脱贫。

民生保障 全村有低保户4690人,分散供养五保户1414人,集中供养22人。


寺沟村

寺沟村地处陈户镇东南边缘焉支山脚下,距镇政府5公里。东邻盘山村,南靠焉支山,西与范营村毗邻,北与王城村相邻。平均海拔1900米,气候温差大,自然环境一般,属山丹县二类地区。境内有寺沟河、寺沟水库等常年水量稳定的河沟,水质良好。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4561366人,常住人口107432人。总耕地面积4462亩,常年播种面积2927亩,退耕还林地4882.74亩。有党员46人(女7人)。2021年换届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由刘佰海一并兼任,村委会副主任由李玉兴担任。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马铃薯、高原夏菜等为主。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较快,现羊存栏4500只,肉牛存栏331头,马51匹。

产业发展 取抱团发展的思路,由村委会牵头流转土地,种植西芹、甘兰、西蓝花等高原夏菜8000亩,和上海攸幸农产品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产品直销上海、南京、重庆等市场。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社贫困户100余户,吸纳了周边村社闲散劳动力500余人,实现务工人员人均增收2万元,切实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人居环境 全村架设太阳能路灯44盏,配备垃圾转运车5辆,发放垃圾桶70个,安排保洁员2人,定期收集各户垃圾,并将垃圾转运至镇垃圾集中堆放点,由镇上统一处理。

盘山村

盘山村位于陈户镇东南5公里处,有5个村民小组,260971人,是以信仰天主教为主的民族宗教村其中信教群众159645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1.2%66.4%。有党员2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8012人,支委3名,村委5名。刘富龙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永生担任村委会副主任,徐永孝担任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特色产业 流转土地1450亩,主要种植燕麦、土豆等农作物。其中燕麦550亩,土豆900亩。群众主要以传统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收入来源。

环境卫生 配备护林员4名,发放垃圾桶70个。设立共享共管公益性岗位4名,根据五定原则,扎实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精准扶贫 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7186人,现已全部脱贫。


焉支村

焉支村是祁连山国家生态移民示范村,于2003年搬迁至陈户镇,2004年成立焉支小区,2017年获批行政村。焉支村位于陈户镇东南方,原名黄草坝滩,东至老军乡焦湾村地界,西面与岸头村毗邻,南靠周坑村,北至黑山子南缘,距县城40公里。全村共有5个社,陈户镇盘山村搬迁59户,周坑村搬迁69户,寺沟村搬迁30户,陈户村搬迁4户,孙营村搬迁3户,岸头村搬迁8户,张庄村搬迁20户,老军乡潘庄村搬迁18户,大马营镇上河村搬迁57户,下河村搬迁2户,共计2701015人,耕地面积2600亩,常住人口104327人。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

土地分布情况:焉支村共有耕地2600亩,全部属于井灌地,共有机井4眼。1号机井管理焉支村、周坑村耕地650亩,其中焉支村200亩,5号机井管理焉支村、周坑村耕地700亩,其中焉支村360亩,8号机井管理焉支村耕地720亩,9号机井管理焉支村、寺沟村、张庄村、盘山村、周坑村耕地700亩,其中焉支村350亩。4眼机井共灌溉焉支村耕地1630亩。剩余970亩分别由寺沟村2号机井灌溉200亩,盘山村3号机井灌溉410亩,周坑村6号井灌溉160亩,盘山村7号机井灌溉200亩。


周坑村

周坑村位于陈户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海拔高度在1800-2000米之间,属于干旱型气候,区内光照充足,空气干燥,水资源匮乏,辖11个村民小组,547户、1586人,耕地6540亩(水地2456.6亩),人均耕地4.07亩,退耕还林面积3020亩。村党支部有党小组2个,党员51人。2020年周坑村换届选举之后,主任由村支部书记周乾年兼任,新选举副主任王以红。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葵花等为主。主导产业为养殖业,养羊2600只左右,养牛100头。

环境卫生 周坑村配备保洁员3名,垃圾车4辆,按照各自划分区域每周星期二、五进行集中打扫,做到环境卫生有人管,有人整治,人人爱护美好生活环境。

民生保障 2021年累计评定一类低保1015人,二类低保2033人,三类1328人,五保811人。

精准扶贫 实现全面脱贫。


张庄村

张庄村地处陈户镇西南方,距镇政府2公里。东依岸头村,南靠寺沟村,西与王城村毗邻,北靠沙河湾村。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5111547人。耕地面积7050亩,其中水耕地4670亩,滩旱地2380。有党员45人(女8人)。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马铃薯、萝卜、茴香等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基础设施  新建车桥2座,方便生产生活,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

环境卫生  设立共享共管公益性岗位3名,定岗、定责、定段,逐步实现了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常态化。护林员4名,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安全。创建市级清洁村庄,通过党员带头清理垃圾,积极带动广大村民参与,引导、教育村民定点倾倒垃圾,自觉打扫房前屋后和家庭内部卫生,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民生保障  共有低保52101,其中一类低保48人,二类低保3358人,三类低保1327人,四类低保38,特困供养1212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2人。

岸头村

岸头村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镇政府驻地所在地。全村有10个社,567户,1694人,劳动力1052人,现有耕地11127亩,常年播种面积7800亩,有党员50人。主任由村支部书记徐盛林兼任,副主任为陈正安。

基础设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区总投资1073.95万元,建设规模3763亩。该项目202010月开工建设,20215月完工并投入使用,配套完成土地平整3490.10亩,修建田间道路10.407km;栽植农田防护林1255株。

产业发展 以安鑫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芦笋种植为产业带动,流转土地7172亩,发展芦笋、马铃薯、花卉制种等种植业,市场经济效益达910万元。

人居环境 完成腾退复垦8户,结合全县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7吨、河道垃圾11吨;围绕全镇“一轴两线三片区”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布局,大力开展生态宜居村庄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计划投资811万元,规划建设90㎡特色民宅32户(每户占地面积330平方米),50㎡户型公租楼236套,分二期进行,2021年,特色民宅16户和公租楼18户已全部完工,同步对岸头村生态宜居村庄周边24户农户的住房进行风貌改造,切实提升村庄整体风貌,使生态宜居村庄真正成为整洁有序、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美丽乡村;完成污水处理站配套工程实施和管理运行机制规范;聘用公益性岗位人员7人,生态护林员5人;配备垃圾车1辆,垃圾斗2个,垃圾桶60个。

民生保障 新增低保49人。


王城村

王城村位于陈户镇政府西2公里处,陈位路穿境而过。有8个村民小组,1个搬迁点,669户,1964人。耕地面积12360亩。有党员62人(女12人)。2020年王城村换届选举之后,主任由村支部书记杲延善兼任,新选举副主任曹正林。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土豆、饲草、蔬菜制种为主。2021年流转土地10569亩,主要种植马铃薯、大麦、小麦、燕麦、蔬菜制种。

人居环境改造卫生厕所123户。拆除危旧房71户,复垦26户。村级阵地建设,铺设院落600平方米,改造屋顶496平方米,室内全部粉刷,添置办公沙发、茶几两套,打造党建、综治、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墙等。

环境卫生 配备垃圾车1辆,安排保洁员6人,定期打扫村内环境卫生。

精准扶贫 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落实公益性岗位人员4人(其中共管共享人员3人、爱心理发员1人),生态护林员4人。


沙河湾村

沙河湾村位于陈户镇政府驻地北端,东傍黑山子,南接王城村,北邻东门村,西接西门村。陈花公路纵穿而过,交通便利。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全村有6个社,425户,共1183人。其中共产党员40人(女4人)。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325元。2020年沙河湾村换届选举之后,主任由村支部书记陈国财兼任,新选举副书记杜文忠,副主任郑应彪。

特色产业 全村6500亩耕地全部对外承包,农作物种植主要有、大麦、小麦、马铃薯及小杂粮等作物;油料作物主要为胡麻。

人居环境 改造厕所67户,粉刷村委会以及外墙、沿路沿线门面墙43户,对全村环境进行整体性清洁,并顺利通过了市县清洁村庄的验收。

环境卫生 配备垃圾车1辆,发放垃圾桶40个,安排保洁员5人,定期收集各户垃圾,并将垃圾转运至镇垃圾集中堆放点,由镇上统一处理。拆除危旧房30户,消除视觉贫困。


西门村

西门村位于山丹县东部,距县城20公里,距乡政府6公里,东邻东门村,南邻王城,西邻刘伏村,北至G30高速公路。地处祁连山平原地带,平均海拔高度2000米,有11个村民小组,7052015人。土地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04亩。党支部由5人组成,党员61人,三个党小组(男49人,女12人),其中大专学历2人,高中学历1人。2020年西门村换届选举之后,现任党支部书记姜玉琳兼任村委会主任,陈吉忠担任村委会副主任。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茴香、孜然、西瓜等为主。发展的新兴种植产业有南瓜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

人居环境  根据“厕所革命”建设项目,成功创建“清洁村庄”,清理垃圾20吨。

环境卫生  安排共管共享人员5人,定期清扫主街道、清理9个垃圾点处的垃圾。  


刘伏村

刘伏村位于山丹县城东南20公里处,依国道312线而立,交通便利。现有4个社,292户,890人,全村党员45人,60岁以上党员11人,女党员人数11人。刘伏村有耕地面积13000亩,常年播种面积12500亩,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燕麦草、茴香、马铃薯、旱地西瓜、甜菜、蔬菜制种。

特色产业  目前,特色产业5400亩,其中西瓜400亩、马铃薯800亩,南瓜200亩,甜菜2000亩,蔬菜制种2000亩。

民生保障  目前,一类低保户712人,二类低保户1625人,三类低保户46人。全村共有13人享有高龄津贴。


东门村

陈户镇东门村位于山丹县城东19公里处,东至老军乡黄胶泥沟,西连西门村严庄,南接沙河湾村六社,北邻北山,总面积15平方公里。连霍高速公路,陈花、新陈、化新3条县级公路贯穿全境。全村有10个社、5201470人、劳动力950人,耕地6800亩。主要作物有大麦、小麦、马铃薯、西瓜和食葵等。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依靠外出务工和种植、养殖业。共有党员58名,村党支部有5人组成,许雅铭为党支部书记。

基础设施 东门村规划建设了新河驿生态住宅区。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住宅楼12幢,总建筑面积77600平方米,住宅292户,商铺172间。共建成“U”型渠道10.8公里,硬化道路4380米,现有路灯12个,健身器材1套,新河驿城门楼一座,人工湖一处,假山一座。

环境卫生 修建垃圾池2个,污水处理厂一处。配备垃圾箱16个,垃圾车2个,垃圾斗2个。同时改造门面18户,铺设路沿石800米,安排保洁员5人,定期收集各户垃圾,并将垃圾集中堆放处理。

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东门村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帮助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将1号农民创业园特色种植区进一步扩展延伸,建成万亩砂旱地西瓜种植基地,并完善基础设施,铺设道路3.5公里,架设防护网2.7公里,新建水利主管道9.6公里、副管道12.8公里、滴灌带2700公里,种植樟子松、云杉等树木6000余株;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有养殖大户8户,养牛60余头,养羊4000余只。


三十里堡村

三十里堡村是陈户镇政府最西端的一个村,东临刘伏村,西接位奇镇的矿灯厂,是陈户镇的西大门。陈花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距镇政府所在地约8公里,全村有2个社,190户,共635人。其中共产党员47人(女11人),其中60岁以上党员10人。劳动力380人,其中男劳动力200人,女劳动力180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力的30﹪,间段性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力的35﹪,零星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力的35﹪。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00亩,其中水田1240亩,人均占有耕地5亩,全村有机井6眼。3300亩土地全部流转。2020年三十里堡村换届选举之后,主任由村支部书记杨建伟兼任,新选举副主任杨建鹏。

种植养殖 农作物种植主要有玉米、洋葱

环境卫生 配备垃圾车1辆,垃圾斗1个,发放垃圾桶50个。成功创建清洁村庄,对全村环境进行整体性清洁,并顺利通过了市县验收。拆除危旧房7户,消除视觉贫困。


  


主办单位: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陇ICP备120001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