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山丹概况
政务公开 办事服务 效能监督
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丹概况 > 乡镇介绍

老军乡

来源:甘肃山丹 2025-03-19 10:19

老军乡基本情况



老军乡位于河西走廊“蜂腰地段”,是张掖市山丹县的东大门,距县城38公里,地处祁连山支脉焉支山(大黄山)北麓浅山区,地势南高北低,落差相对较大,平均海拔2100米,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滞后、干旱缺水严重,被称为“雨停地干、十年九旱”之地,属于典型的雨养旱作区。全乡总面积569平方公里(约85万亩),全乡辖潘庄、老军、焦湾、祝庄、孙庄、李泉、硖口、丰城、郭泉、羊虎沟10个行政村及丰城开发区、硖口新村、丰城驿(丰城新村)3个搬迁居住点,共有37个社、2828户,总人口7214人,常住人口675户、1442农村空心化率达到80%以上。潘庄、老军2个贫困村于2018年底退出贫困序列,5931993人贫困人口于2019年底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有信教群众重点聚居村1个(潘庄村),信教群众1040人,是全县宗教工作的重点乡镇。资源型干旱缺水和农村空心化日益加剧问题已成为全乡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大瓶颈和制约因素。

历史文化深厚。全乡境内有保存相对完整的汉明长城75公里,有丝绸之路通关要隘“泽索谷”和硖口城堡遗址,还有丝路栈道、摩崖石刻和“绣花庙”遗迹等人文景观,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汉明长城的重要驿站——硖口古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二年(公元前85),为了防御匈奴入侵,在泽索谷置日勒都尉,屯兵防守,是硖口古城最早设防的记载,至今仍保留“锁控金川”四个大字,素有“扼甘凉咽喉、锁金川大地”之称,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军事要地,也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商贸往来、文明传播的重要据点。

交通条件便利。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2线、兰新铁路复线并行横贯全境。S315花草滩至焉支山旅游公路纵穿全境与S590相连。县乡、乡村、村社之间公路畅通。“天眼工程”和5G网络实现乡村全覆盖。

农业基础薄弱。全乡有耕地面积5.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7万亩,保灌面积仅有1.53万亩,人均不足1.5亩)。全乡有林草地4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万亩,草地39万亩),南部沿山浅山区植被较好,北部主要是荒漠化草原,是全县草原防火任务较重的区域。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滞后,有大口子河、瓷窑口、流水口小型水库3座,总库容234,截引6个,是全乡农业有效灌溉和人畜安全饮水的重要水源,蓄水量常年不足,干旱缺水严重。

矿产资源丰富。乡域内煤炭、萤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分布最广、储量最为丰富。全乡有花草滩、东水泉、金湾原煤开采企业3家,年生产能力均在30万吨以上。乡域内地域开阔、地势平坦,风能储量丰富;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强,全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左右,是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的理想区域,开发前景广阔。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乡有各类医疗机构7个。建成“乡村舞台”5个,“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示范村3个,省级和美乡村1个。硖口村被住建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6部委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乡先后获得甘肃省卫生乡镇、甘肃省文明村镇、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行政村

丰城村简介

丰城村地处老军乡政府西北1公里处。东连丰城开发区,南与焦湾村交接,西与孙庄村毗邻,北与花草滩煤矿相邻。地处温带荒漠干旱区,平均海拔2300米,年降水量约260毫米,年均气温3.9摄氏度,气候温差大,自然环境恶劣,属山丹县二类地区。境内无较大河沟,人畜饮水主要来源于大口子河水库。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129331人,常住人口2340人。耕地面积3000亩,其中保灌面积为1800亩。。有党员37(4)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72元。村党支部由5人组成,张小芳为支部书记;村委会由5人组成,王科选为村委会主任。

种植养殖 重点抓好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山丹县神农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700亩。大力发展以品种羊为主特色养殖业,全村羊只饲养量达到600只以上。

人居环境 争取交通局配套资金,硬化村内道路500米,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环境卫生 全力改善村庄面貌,积极争取资金,新建卫生厕所24户,殡葬改革15190座,腾退复垦42户。

脱贫攻坚 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脱贫户进行实施监测,防止返贫。

阵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新建村委会于丰城新村,配套党群服务中、村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


孙庄村简介

一、基本情况

孙庄村,共六个社,290户、699人。常住人口3174人。共有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11名,现有在家党员15名,流入城区党员16名,流向县外党员13名。耕地面积7250亩,保灌面积5885亩。现有脱贫户55182人、监测户617人(消除风险617人)。全村低保户3349人(脱贫户1217人、监测户510人),五保户99人(脱贫户55人)。残疾人36人(脱贫户1717、监测户55人),老龄人口(75岁以上)28人。至目前,全村有劳动力332输转劳动力332人(其中脱贫户及监测对象输转劳动力为70),占比达47.5%

二、底线任务方面

2025年孙庄村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70人。脱贫人口享受春季雨露计划4人次,秋季雨露计划4人次;2024年全村脱贫人口参保率100%孙庄村脱贫户55户、“三类户”6户均已签约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每月开展一次入户或电话随访,主要开展健康咨询和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等服务;孙庄村共有门诊慢病患者103人,均已办理了慢病卡。孙庄村情况特殊,临近乡卫生院,村里人头疼脑热小毛病、常见病,能够到村卫生室看病,也可以直接到乡卫生院看病,卫生室实际作用发挥得较好,群众希望村卫生室药品种类可以适当增加些。孙庄村全村290户,常住户31户均已通过集中供水接通自来水,水源均来自大口子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供水稳定有保障。今年孙庄村脱贫人口外出务工70人,比往年有所减少,原因是一部分脱贫人口超过务工年龄。2025年我村共有公益性岗位人员8名。其中护林员3名,保洁员3名,爱心理发员2名。保洁员和爱心理发员月工资为500元,护林员月工资为666元。

三、乡村治理方面

近年来我村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一是通过文明宣传栏、张贴标语、微信等形式,让群众接受教育。利用“道德讲堂”,以正面典型引领,反面事例警示来宣扬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二是按照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原则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发动群众开展乡风评议,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三是广泛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和“孝子、孝媳、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四是党员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带头节俭办理婚丧事宜。反对铺张浪费,抵制封建迷信,农民群众对新时代文明认知和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五是大力宣传、应用积分超市,我村临近老军村,定期到老军村以积分兑换奖品,既提高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又使群众得到了实惠。

四、环境卫生整治方面

按照《老军乡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孙庄村农村人居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及卫生检查评比方案,成立卫生检查评比领导小组,村支部书记亲自挂帅、亲自上阵,做到机构、人员、措施、责任、经费“五到位”,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利用党员固定活动日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组织党员群众30余人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3次,营造了“环境靠大家,卫生你我他”的良好氛围,将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成效进一步巩固抓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期间,每季度进行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及检查验收,并进行季度通报,督促按期完成环境问题整改,全面推进孙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羊虎沟村简介

羊虎沟村位于老军乡政府东南16公里处的祁连山支脉大黄山脚下,G30高速、31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7户241人,其中常住人口20户41人。耕地面积2000亩 ,保灌面积仅有500亩,其余为滩旱地;退耕还林地2000亩。有党员33人(女3人)。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2元。村党支部由5人组成,车宗贤为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委会由5人组成,王国辉为村委会副主任。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燕麦、马铃薯等为主。主导产业为养殖业,有肉羊1000只,肉牛478头、马85匹。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成立山丹县焉支丰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引进牦牛300头,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元。

人居环境  羊虎沟村实施防沙固沙项目,并对2000亩地进行植被补种、覆盖。

环境卫生  安排保洁员3人,定期不定期对街面进行清扫且对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后将垃圾转运至乡垃圾集中堆放点,由乡上统一处理。 

巩固成果  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脱贫户进行实施监测,防止返贫。


祝庄村简介

老军乡祝庄村位于山丹县东部,距县城40公里,距老军乡政府9公里。东邻李泉村,南邻大口子河,西邻焉支山,北邻老军村。地处山坡地带,平均海拔2300米,年降水量350—450毫米,气候温差大。境内有大口子河水库和流水口水库,水质良好。

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361918人,村上常住户81191人。我村有低保户4163人,特困供养户1315人;劳动力人口498人,县以外外出务工人口368人,县内务工人口30人。

村党支部由5人组成,祝浦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由7人组成,祝浦为村委会主任,祝成业为村委会副主任。村上共有党员46人,村上常住党员12人,流动党员11人。女性党员12人,35岁以下党员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5人,高中文化程度党员7人,初中文化程度党员23人,小学文化程度党员9人。流入城区党员21人,流向县外党员9人。

村上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规模较大的合作社有3个,其中丰乐养殖合作社、利兴农牧专业合作社均以种、养殖业为主,兴利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提供农田作业机械化服务为主。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22元。


硖口村简介

硖口村位于山丹县东南部,距老军乡政府7公里,南接绣花庙,北连新河驿,东依口子山,西望帽盔山,地处石硖口河道南北向区域。村庄海拔2100-2600米,年均日照时数2885小时,年降水量约195毫米,年均气温5℃~6.7℃,具有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大、降水少而集中的特点,滋养了丰富的草场资源。

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户籍238户、560人,常住人口3669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1名。村民收入以劳务输出和养殖业为主。耕地面积5600亩,其中保灌面积800亩,种植小麦、大麦、胡麻、燕麦、苜蓿等作物800亩,流转土地3000亩用于饲草和经济林种植。养殖业为支柱产业,存栏肉羊1.2万只、肉牛560头、驴120头、双峰驼70峰。

该村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汉代设置硖口城,是汉明长城的重要城障。古城南、西、北三面曾建有护城河,城门以砖砌辅以生铁灌缝,被誉为“生铁城”,扼甘凉咽喉,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2018年12月,硖口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张掖市唯一入选的行政村。村内现存汉明长城遗址,汉长城以壕堑为特色,明长城为黄土夯筑,两者平行延伸,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潘庄村简介

潘庄村位于山丹县东部,距县城45公里,距乡政府8公里,东邻G30高速,南邻郭泉村,西邻李泉村,北邻丰城村。地处大黄山北麓山地地带,平均海拔2380米,干旱缺水严重,属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资源型缺水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瓶颈。陈孤路、丰老路穿境而过,村内主要干道、通各自然村道路均完成水泥路硬化,硬化率达96%,距G30高速6.5公里、312国道1公里、S315省道7公里,交通便利。共有6个自然村:东甘泉、西甘泉、潘庄、杨庄、李庄、刘庄,主村在孤山子移民点;共有7个社、624户1777人。常住人口280户678人。土地总面积28.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30亩(水田1500亩),人均耕地4.8亩。有党员40人(女2人),村党支部由5人组成(徐龙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由7人组成(徐龙任村委会主任、杨宗泽任村委会副主任、徐福德担任村文书)。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014元。

村集体经济  2024年,潘庄村集体经济发展按照支部引领、单位帮扶、企业合作、农民参与的发展方式,紧盯省市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各项工作要求,以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为目标,以山丹县老军乡潘庄村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依托,按照“村民委员会+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公司”的发展思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增长,村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明显改善。

特色产业  在帮扶单位93956部队的支持下,潘庄村养殖小区持续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养殖规模,发展壮大草畜产业,种植牧草1070亩,养殖牦牛580头、驴115头,羊只存栏量已达到4万只以上,年出栏2万只以上,畜牧业在农户收入构成中占到50%以上。

社会事业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对原自然村空置废旧房屋进行腾退复垦,经过户、社、村的共同努力,拆除空置旧房135户;继续巩固“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成果,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打扫,确保环境卫生整洁。

脱贫攻坚  组织驻村帮扶工作队、包村干部、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针对10户监测户进行了重点帮扶,将其中712人纳入二类低保,并有县级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帮助他们消除返贫风险;进一步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将全村无发展能力的102138人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其中一类低保1822人,二类低保6997人,五保户1519人;帮扶单位93956部队对全村新考录23名大学生进行了资助,每人资助2000元,共计资助4.6万元。


焦湾村简介

焦湾村位于山丹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距乡政府9公里,东邻老军村,南邻大黄山,西邻陈户乡周坑村,北邻丰城村。地处高原山地地带,平均海拔高度2200米。共有4个自然村上湾村、杨庄、下湾村、刘家大地,主村在上焦湾自然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49953人,其中男性485人、女性468人,人口较多的姓氏有王姓、周姓、茹姓、杨姓。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600亩,人均9.02亩,已流转耕地6500亩。山地面积500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500亩,经济林1000亩。2024年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42.5元。村党支部由5人组成,周国超为支部书记村委会由5人组成,周国超为村委会主任,王建民为村委会副主任。

种植养殖  耕地8600亩,已流转耕地6500亩。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胡麻、豌豆、饲草等为主。主导产业为养殖业,有肉羊3500只,肉牛900头,肉猪200头。

村容村貌  近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村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焦湾村积极整治村容村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为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购买松树180棵,将群众门口的绿化带内枯萎的松树更换一遍,更换维修绿化带围栏1公里,维修路灯12盏。2021年新修建村委会一座,广场及相关配套体育设施一处,村上聘用道路养护员、乡村绿化员、巡河水电保障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员专人负责对村级基础设施进行管护。2023年,投资1083万元,实施焦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平整土地4357亩,修建蓄水池4座。

人居环境  持续开展环境卫生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在乡党委、乡政府和县信息办的指导下,组织村社干部、公岗人员以及党员群众对我村居民庭院、房前屋后、村内街道、通村路两侧、河道、烂院墙等全方位进行清理整治,使我村人居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幸福指数也得到显著提高。

脱贫攻坚  本村共有监测户1346人,风险类型主要是因病和因灾纳入的突发严重困难户,其中:因20221月因病纳入监测户13人,20223月因地震纳入监测户1034人,后期为10户监测户申请房屋维修加固补助资金共计36250元。于202210月风险消除28人(茹守鼎、茹守斌)202211月风险消除513(周娥珍、何多礼、茹学诗、王兴民、吴芝秀) ,20232月消除27人(周存珍,王助民),于2024年风险消除16人(杨望春)202411月因病新纳入26人监测户。截至目前,风险消除1034人,风险未消除415人也采取了针对性措施。焦湾村严格落实“一键报贫”政策,做到家家张贴二维码,并对“一键报贫”二维码的使用进行培训。


老军村简介

老军村位于大黄山北麓脚下,距乡政府政府5.3公里。东undefined孙庄村,西领大黄山山脚,北与焦湾村毗邻,南靠祝庄村。海拔高度在2000—2200米之间,属温带干旱性气候,冬春多风沙。年降水量195毫米,蒸发量2246毫米。日照时数2420小时,无霜期106天。老军村现有4个社,293户、766人,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4名,预备党员1名。低保户2646人,五保户1012人。2024年人均纯收入16498元。

种植养殖  耕地面积4420亩,由于干旱缺水,保灌面积1287亩,人均保灌耕地1.68亩,主要以种植大麦、小麦、胡麻等常规作物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羊为主,全村羊只饲养量年存栏4024多只,年出栏708多只,养殖50只以上贫困户8户。

人居环境  全村累计拆除危旧空置房14户、腾退复垦14户、复垦复绿约5600平方米。

环境卫生  全村累计改造门面80户,卫生改厕134户,绿化街道1.5公里,种植云杉600棵,安装绿网片3公里、路灯20盏,硬化农户门前地坪6000平方米,铺设人行道6000平方米,镶嵌路沿石4公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脱贫攻坚  老军村是全县13个精准扶贫村之一,经历年动态调整,截至目前全村脱贫人口(含监测户)为137507人。2018年,老军村达到贫困村退出标准,实现脱贫摘帽。


李泉村简介

李泉村地处山丹县东南部,距县城48公里,距乡政府5公里,东邻潘庄村,南邻大黄山,西邻孙庄村,北邻丰城村,地处青藏高原和蒙高原衔接地带,平均海拔高度2200米,靠近连霍高速、G312国道,交通覆盖整个村落。

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70670人,常住人口115人,耕地面积2740亩。全村党员40(6)。村党支部由5人组成,李直为支部书记。

种植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胡麻、豌豆、饲草等为主。主导产业为养殖业,有肉羊3000只,肉牛1200头。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5元。


郭泉村简介

郭泉村地处老军乡东南方向,距乡政府8公里,东邻羊虎沟村,南邻大黄山北麓,西邻潘庄村,北邻帽盔山。地处山丘地带,平均海拔高度2380米,年降水量350-450毫米,年均气温1.9摄氏度,气候温差大,自然环境恶劣,属山丹县三类地区。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95216人,常住人口1734人。耕地面积919亩,常年耕种876.64亩,人均4.18亩。已流转耕地846.67亩。有党员22人,其中女性党员6人。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2元。村党支部由5人组成,曹金玉为支部书记村委会由5人组成,郭登云为村委会主任徐稚明为村委会副主任。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马铃薯等为主。主导产业为养殖业,全村有2个养殖小区,13户养殖户,羊只存栏量1764只,肉牛存栏量178头。有肉羊2512只,肉牛160头。

村容村貌  近几年,通过政府大力支持,着力改变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腾退复垦23户,平整土地120亩。二是环境整治建设。按照环境卫生整治的要求,常态化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聘用公益性岗位人员2名,加强日常保洁管理,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定点倾倒、集中清运”的预期目标。加大环卫设施配备力度。

巩固成果  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脱贫户进行实施监测,防止返贫。


主办单位: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陇ICP备120001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