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引“源头活水” 育过硬“头雁”
面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村干部后继乏人、后备力量培养储备脱节等难题,山丹县近年来深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从人选储备、培训提升、作用发挥三方面精准发力,择优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222名,为锻造过硬“头雁”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严把入口充盈“蓄水池”。坚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充分挖掘乡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的优秀人才,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择优储备人选。推行“乡聘村用”、跨村任职等机制,由乡镇公开招聘75名大学生村文书到村任职,有效补充后备力量,确保各村有成熟可用人选。坚持凡进必审、从严把关,广泛征求纪检、公安、信访等部门意见,并由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集中进行考察分析,确保把年纪轻、学历高、有潜力、带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青年充实到后备力量人才库。
精准滴灌提升“硬实力”。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县级层面对全县222名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示范培训,各乡镇通过后备力量进党校、外聘讲师等方式,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为村“两委”后备力量“靶向充电”,帮助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支持21名村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力量参加村干部开放教育学历提升班,实现理论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按照“老带新、强带弱、现任带后备”原则,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方式,安排78名乡镇班子成员与后备力量开展“师徒式”结对帮带,通过定期听取汇报、谈心谈话、加强指导关怀,加速其熟悉农村工作、提升履职能力。
畅通渠道激发“内动力”。畅通后备力量进出通道,县委组织部定期会同乡镇党委逐村分析研判、精准掌握后备力量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和培养成效。坚决打破“一备定终身”,对作用发挥不明显、作风不实、群众满意度低的31名后备力量及时“亮红灯”清退出库,动态补充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认可的36名骨干型人才入库,确保后备队伍源头清、结构优、活力足。坚持“成熟一个、使用一个”原则,对能力突出、能担当重任的56名后备人选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和群团组织。同步健全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体系,建立村干部报酬和离任补贴正常增长机制,为后备力量安心谋事、专心干事服下“定心丸”,持续激发其干事创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