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变身“成长乐园” 小阵地里藏着基层文化惠民的大文章
当剪刀在红纸上剪出蝴蝶翅膀,当《海底两万里》的深海奇观引发孩童争论,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吹糖人手艺引来阵阵欢呼——山丹县农家书屋的暑期图景,早已跳出“书架+桌椅”的刻板印象,成为孩子们暑期最爱奔赴的“成长乐园”。这场发生在基层文化阵地的“变身记”,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书香童年,更为文化惠民工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提供了新范本。
农家书屋的“破圈”,破在对需求的精准回应。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家长看护焦虑”等暑期痛点,山丹县各社区书屋以需求为导航,精心设计活动菜单。北街社区的“绘本共读”“故事接龙”点燃阅读火种,剪纸、漆扇制作则唤醒指尖创造力;南街社区“图书寻宝”游戏巧妙引导孩子亲近书籍;新城社区引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授剪纸、吹糖人,让传统文化在体验中生根发芽。书屋不再只是书的仓库,而是集学习、探索、创造、社交于一体的活力磁场,正如家长融华所言:“孩子每天主动往书屋跑,不仅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还读了12本书!”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正是文化服务最生动的成效。
农家书屋的“升级”,升在多元社会力量的协同共建。山丹县巧妙整合资源,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教师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组成“辅导团”。这些新生力量不仅带来了“比爸妈讲题更清楚”的作业辅导,解决了家长们的“看护难”与“辅导忧”,更以其专业与热情,为“绘本共读”“红色故事会”“非遗课堂”等活动注入持久生机。书屋的“弹性接送”制度则体现了服务的人性化温度,切实回应了不同家庭的现实需求。多方协同、优势互补的模式,为书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使其服务能力与吸引力实现质的飞跃。
书屋的“小阵地”之所以能释放“大作用”,其深层价值在于对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成功打通。它精准对接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暑期孩子“去哪儿”“谁来管”“如何管好”,将国家文化惠民政策的温暖,通过丰富书籍、舒适环境、贴心服务,转化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书香童年”和“充实一夏”。从“红色阅读角”的精神熏陶,到“成果展示角”的自信激发,农家书屋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基座。这种“小切口、大民生”的实践,正是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
暑假终会结束,但农家书屋播下的种子已然发芽。文化阵地唯有深深扎根于民之所需,主动求变,整合众力,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持久生命力。当书屋不再仅仅是静默的书架,而成为承载欢笑、探索与成长的乐园,文化惠民的春风才能真正吹拂乡村的每个角落,滋养一代代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