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活水”润沃土 铸魂育人促振兴——清泉镇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激发活力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清泉镇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积极探索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着力破解基层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将党的创新理论、优良传统与乡村振兴生动实践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动能。
立足乡土,盘活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清泉镇深知,好的思政教育不能囿于书本和教室,必须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我们充分挖掘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基因、发展成就和现实场景,将其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依托本地大佛寺战斗遗址、隘门滩战斗遗址等,精心设计沉浸式体验课程。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村民代表在此开展主题党课、团队活动、现场教学,通过重温革命故事、参与情景再现等方式,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革命精神入脑入心。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产业园区、人居环境整治一线,邀请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优秀村干部等现身说法,讲述在党的政策引领下艰苦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历程,让群众亲眼见证、亲身体会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
创新形式,贴近群众,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感染力。针对乡镇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清泉镇力戒“填鸭式”、“说教式”教学,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新模式。组建由乡贤、老党员、道德模范、青年骨干等组成的多元化宣讲队伍,深入村组、农户、企业,利用农闲、茶余饭后等碎片化时间,在农家小院、文化广场、大树下开展“板凳课堂”、“院落恳谈”。宣讲内容聚焦党的惠民政策、法律法规、文明新风、身边榜样,用“乡音土话”讲清“大道理”,把“文件语”变成“家常话”,让理论宣讲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村民微信群、乡村大喇叭等线上平台,开设“政策速递”、“榜样风采”等专栏。定期推送图文、短视频、音频等形式的思政内容,打破时空限制,确保外出务工人员、行动不便的老人都能及时了解党的声音和家乡动态,实现思政教育的“云端”延伸。
赋能治理,服务振兴,彰显思政教育实践伟力。清泉镇坚持把思政教育的成效最终落脚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上,实现思政工作与乡村振兴中心任务同频共振。通过有效的思政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本地实践路径,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为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提供强大精神支撑。思政教育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创新。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法律法规、选树身边榜样,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抵制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了乡村治理的软实力。党员干部通过思政学习,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群众、倾听民意、解决难题。群众在参与思政活动中,增进了对党委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和谐。
思政“活水”滋润乡土,思想伟力引领振兴。清泉镇的“大思政课”实践,是打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有益探索。我们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深耕厚植,不断拓展“大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乡村沃土上生根开花,让崇德向善、奋发有为的文明新风充盈乡间,汇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磅礴力量,奋力书写好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清泉篇章!(程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