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乡路 青春书写答卷】大学生“三下乡”调研解锁乡村发展密码
盛夏七月,暑气渐浓,位奇镇的乡间小道上却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7月17日,兰州财经大学“焉枝丹蕊”实践队的12名大学生走进位奇镇,以探寻村落风貌为起点,深入走访老人家庭,与留守老人、儿童亲切交谈,开展为期半个月的“三下乡”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在位奇村六社,志愿者沿着蜿蜒的村道,一边记录村落的布局与特色,一边向偶遇的老人打听村庄的历史。“这院子住了三代人,以前村里热闹得很,孩子们在村子里跑,现在就剩我们这些老骨头守着了。”80岁的赵爷爷指着自家老宅,向志愿者讲述着位奇镇村庄的过往,言语间满是对旧日时光的怀念。志愿者分成小队,挨家挨户走访独居老人家庭。在马奶奶家,看到院子里种着小菜,屋檐下挂着晒干的洋葱,志愿者帮着择菜、打扫院子,陪老人拉家常。马奶奶说:“孙子在县城上学,两周回来一次,平时就我一个人,你们来了真好。”马奶奶拉着志愿者的手,絮叨着生活的点滴,地里的洋葱该浇水了,儿子在新疆打工昨天刚打过电话……傍晚时分,几个孩子在村口玩耍,志愿者便凑过去和他们聊天。“我爸爸在新疆打工,妈妈在县城陪哥哥上学,我跟着奶奶住。”10岁的黄小虎说,他的愿望是暑假能去县城找妈妈。孩子们的话语里,藏着对父母的思念,也透着位奇镇乡村生活的简单与质朴。
通过与位奇镇老人、儿童的交流,志愿者初步梳理出村庄的轮廓:古村落风貌犹存但仍需保护,留守老人生活平静却盼陪伴,孩子们懂事乖巧却缺父母常伴,而青壮年赴疆务工、孩子进城上学,已成为位奇镇当地常见的生活轨迹。这些鲜活的细节,为团队后续聚焦洋葱种植、人口流动等问题的深入调研提供了生动注脚。“只有真正坐下来听、走进去看,才能懂乡村的真实模样。”志愿者小丁说。接下来,焉枝丹蕊三下乡志愿队将带着这些“感受”,继续在位奇镇开展针对性调研,力求让后续的建议更贴民心、更合村情。目前,实践队已在位奇镇收集有效问卷100余份、访谈记录8000余字,后续将整理形成调研报告,为位奇镇政府提供参考。
“三下乡”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堂深刻的“社会课”——在位奇镇,大学生志愿者读懂了乡村的变迁,也明白了青春的价值在于扎根大地、服务人民。而位奇镇的故事,也因这群年轻人的到来,增添了新的注脚,希望在他们的助力下,位奇镇能迎来更美好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