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眼,发愤图“强” 优先发展文旅产业——谈贯彻落实省委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精神
索引号 | 6207250012/2023-00030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
公开形式 | 公开目录 | ||
生成日期 | 2023-05-15 09:29:09 | 是否有效 | 是 |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5月11日,中共甘肃省委召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主持并讲话。会议的主要精神体现在胡昌升的讲话中。胡昌升强调,甘肃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条件得天独厚,要强化“大转型观”“大棋局观”“大资源观”“大景区观”“大产业观”“大市场观”,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优先发展文旅产业。胡昌升的讲话,为全省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战略视野、战略思维和战略举措。文旅行业须认真学习领会,不负省委“优先”关怀,“大”处着眼,发愤图“强”,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要锚定两个“强省”目标、落实六个“大观”要求。
锚定两个“强省”目标
要树立发展雄心,“跳起来摘桃子”。立足甘肃有着“河岳根源、羲轩桑梓”的美誉,自然资源丰富独特、文化瑰宝璀璨夺目、民俗生活五彩斑斓、红色文化弥足珍贵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切实把文旅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动力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来培育,充分发挥其“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功能作用,加快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相协调、相适应,与深厚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和旅游资源相匹配的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在具体指标上,要结合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今后五年,全省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5%和30%以上。到2025年,实现人数突破5亿人次,总收入达到4000亿元。到2028年,力争建成世界级旅游景区1-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个。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10%,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人均文化旅游消费达到1000元以上。到2030年,力争全省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15个以上。
落实六个“大观”要求
一是要强化“大转型”观,促进文旅升级。按照“把握旅游观念的深刻变化,遵循文旅产业发展规律,加快观念转变和产业转型,加速方式创新和服务升级,使游客引得来、留得住、住得久”的要求,结合疫情以后特别是今年“五一”假日文旅消费市场体现出的新趋势新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网红打卡旅游等,积极推广节庆赛会、场景体验、驻场演艺、主题公园、研学旅行、夜经济等文化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各类场景、时尚消费相融合。特别要让吃陇菜、住陇宿、购陇礼、看陇戏、享陇福、逛陇集成为打卡甘肃的“网红套餐”。要将全省重大节会、体育赛事等办成“流动的景点、移动的景区、融合的典范”。要大力发展文旅夜经济,推出一批网红打卡城市及街区。
二是要强化“大棋局”观,搞好文旅规划。按照“把甘肃全域当作一个整体、一盘大棋来规划、开发和管理,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精准化‘绘圈’,一体化‘布面’,构建点线圈面无缝衔接、全域共建、全面覆盖的文旅发展空间形态,以全域旅游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强力支撑”的要求,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城乡一体营造文旅新空间,大力实施城市、乡村、道路、厂矿企业等全域文化旅游营造计划,实现“目光所及皆有文化、足迹所至皆为景致”。同时要创新“文化旅游+交通”模式,以甘肃特色文化为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赋能,大力营造全域文化氛围和特色旅游空间。
三是要强化“大资源”观,做足文旅文章。按照“树立‘一切资源皆可发展旅游’理念,充分进行开发、转化和创新,做好无中生有的挖掘文章、古为今用的转化文章、改造育新的重塑文章,更好满足多元化需求”的要求,着力推动全省文化与旅游资源互相整合、要素互相融合、空间互相利用,以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整体提升的目的。要着眼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打造贯通甘肃东西全境的世界遗产文化旅游廊道,加快推动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建设,加快建设大地湾、大堡子山、锁阳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建设8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工作中树立典范。要着眼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开发,支持以旅游的渠道优势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取所有文化场馆到2025年全面达标,争取将张掖市博物馆、白银市美术馆等100个以上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到2028年打造为3A级以上旅游景区。着眼丰富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对全省景区景点融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打造更多体现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物景区、非遗景区(村镇、街区)、文化创意街区。着眼提升城乡建设的文化品位,深度研究、挖掘、梳理本土古今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民俗、诗词、典故等文化元素,广泛运用于城市、乡村的标识、标志及环境营造。
四是要强化“大景区”观,打造文旅标杆。按照“推动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大景区模式,全面提升景观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着力打造以景区为核心的文旅集聚区”的要求,加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成一批文化禀赋和旅游资源丰富、产业链深度融合和协同互补、发展机制健全的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开发一批具有深度体验的经典文化旅游项目,推出一批旅游演艺、旅游民宿等体现融合理念的文旅精品,把甘肃重点旅游城市串珠成链,建设全国最具活力的丝路文化旅游黄金廊道,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和公祭伏羲大典办成真正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商旅盛会,发起办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丝路都会”年度评选活动,推动甘肃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枢纽。
五是要强化“大产业”观,放大文旅效应。按照“推进产业链向纵深延伸,深化产业间横向融合,构建文旅‘大产业’生态圈”的要求,全产业链促进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推动“文化+旅游”模式创新,将传统与现代、山水与人文完美融合,打造能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多消费的旅游目的地,引导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省级文化产业园(基地)拓展旅游体验功能,增加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打造文体商旅综合体;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要推动构建“文旅+”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放大“一区三园”建设综合效应,重点打造文旅康养“千亿级产业链”,打造以始祖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发祥地文化旅游体验甘肃地标、以河陇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量质齐升。
六是要强化“大市场”观,扩大文旅合作。按照“积极融入国内国际文旅市场,深化与周边省份的联动开发,做到外联内接、携手发展”的要求,全方位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和合共生,促进文旅消费升级。要着眼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推动省属骨干文旅企业和国有文艺院团稳步改革,加快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专业发展、公平竞争。要着眼推动文化为民、旅游富民,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加快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融合、服务质量创优,以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相统一、双提升。要着眼拓展文化和旅游市场,加强境内外合作交流,提振出入境消费市场,培育游客来甘“必购品”和对外交流“必需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有效提高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对甘肃经济的贡献力。(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吴永斌)
国家各网站
甘肃省网站
张掖市网站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地址:山丹县文化创意中心 邮编:734100 电话:0936-2722969 邮箱: shdxxhb@126.com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